中创之梦  环境美好

——多年只为减少每一份垃圾,处理每一滴污水——

——多年只为减少每一份垃圾,处理每一滴污水——

与您共创  环保时代

水生态修复

污水处理

餐厨垃圾处理

垃圾分类

绿色发展 宜居之都

首页    新闻动态    绿色发展 宜居之都

绿色发展 宜居之都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着眼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长远追求,不断厚植生态环境向好向优的基础,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无论是规模宏大的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还是从细节入手的大气治理“一微克行动”,无不见证首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铿锵脚步。

  一座“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之城正在崛起,百姓渴望已久的绿色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卫蓝:

  从雾霾围城,到蓝天常驻

7月8日,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行动论坛在京召开,与会的环保专家、各国官员高度评价北京的大气治理措施和经验。

  这份赞美,源自北京大气污染治理优异的成绩单——2018年,北京市PM2.5年平均浓度51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43%;优良天数227天,占比超过六成;今年上半年,北京PM2.5平均浓度46微克/立方米,再创历史同期最低纪录。

  回顾北京大气治理历程,1998年12月17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北京市召开贯彻落实控制大气污染紧急措施动员大会。那是第一个千人大会。一时间,北京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备受国人关注。

  从1998年至2012年,北京市分阶段、分年度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控制措施。然而,以PM10为代表的大气污染得到有效遏制的同时,细粒子PM2.5污染又凸现出来,让北京“压力山大”。2013年1月1日起,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开始实施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正式监测并实时发布PM2.5。监测的头一个月,北京就遭遇4次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产生了空气重污染,整个1月份,重污染天气长达13天!

  没有退路,唯有背水一战!北京市启动实施《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提出到2017年,PM2.5年均浓度要比2012年下降25%以上,控制在每立方米60微克左右。

  在许多人看来,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做到这一点。

  追根溯源,分类施策。在5年时间里,北京按机动车、工业、燃煤、扬尘等四大污染源,按照“超常规”的节奏进行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

“什么是超常规?就是正常用10年甚至更多年干的活儿,现在用几年干完!”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于建华说。

  减排措施加码。全市年燃煤总量从2012年2270万吨减至2017年600万吨以内,淘汰老旧机动车216.7万辆;

  政策尺度加严。北京在全国率先实施汽油车和柴油车第五阶段排放标准、第六阶段车用汽柴油标准,普通柴油和车用柴油实现并轨;

  执法震慑加大。2017年北京设立了“环保警察”,同时环保执法行刑衔接,查处一个、震慑一批、影响一片。

  用好“天帮忙”的有利因素,更将“人努力”发挥到极致。联防联治机制也发挥了关键作用。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纳表示,在巨大的挑战面前,北京在保持发展的同时成功改善了空气质量,其经验值得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城市分享。

  持久战还远远没有结束。今年以来,北京着力深化“一微克行动”,在全社会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共治局面,积少成多、一微克一微克地改善。

“北京蓝”,不再是稀缺品,“北京蓝”,正成为新常态。

  治水:

  从干涸断流,到碧波重现

  北京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先有永定河,后有北京城”,千百年来,永定河滋养了北京,被誉为“母亲河”,可以说,永定河的命运正是北京水环境变迁的一个缩影。

  历史上永定河经常泛滥成灾,故又名“无定河”。“永定”二字由康熙皇帝赐名,取“河水永远安定”的意思。然而,在旧社会这不过是美好的愿望,使水患变水利、人民生活真正安定的,是人民自己的政府。

1954年,官厅水库建成,这也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永定河下游自古以来第一次免除了水患,人们多年的盼望成为现实!

  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剧增、水资源过度开发,永定河污染严重、河道断流、生态系统退化。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永定河的命运迎来了转机。2017年4月1日,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作为京津冀生态环境领域率先突破项目予以启动实施。

  投资370亿元、实施78个重点项目,整治河道、涵养水源、引黄入京……今年,永定河山峡段河道40年来首次实现不断流。北京境内永定河有水河段达130公里,超过北京段总长的70%。

“过去永定河王平段至下苇店段断流近40年,今年首次迎来奔涌的河水。”北京市门头沟区水务局常务副局长杨雪飞欣喜地说。

  永定河正在重新成为一条“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从断流到复活,奔涌的永定河无声地诉说着首都治水兴水惠民利民的历程。

  曾几何时,北京成为全国最为缺水的大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00立方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十分之一。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截至2019年8月8日,北京累计接收丹江口水库来水达到49亿立方米,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00万!

  南水进京,连续16年下降的地下水位止跌回升,到今年5月底,全市平原区地下水埋深与2015年同期相比,累计回升3.16米。

  节水优先,两手发力。再生水成为北京“第二水源”。2018年,北京市在GDP同比增长6.5%的前提下,用水总量控制在39.12亿立方米,其中新水用量不增反降,再生水用量达到10.7亿立方米,超过了当年南水进京总量。

  既破解“水少”,更防治“水脏”。自2013年起,北京先后实施了两个污水治理行动计划,污水处理率由83%提升到94%,排查出的141条黑臭水体治理全面完成,越来越多的水系空间变成了鱼类的家园、鸟类的乐园、市民的公园。

  增绿:

  从沙尘漫天,到森林进城

  天安门向南48公里的中轴线上,大兴国际机场宛如“钢铁凤凰”,傲立天地,展翅欲飞。沿着新机场高速一路向南,迎面而来的是一块块、一条条集中连片、成带联网的大尺度绿色空间,“穿过森林去机场”的景观徐徐展开。

  环城皆林。仅2018年一年,北京就新增造林26.9万亩。

  成果来之不易。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70年来,首都园林绿化围绕各历史时期首都的功能定位和发展任务,不断调整思路,与时俱进,实现了从“绿起来”“美起来”到“活起来”的新跨越。

  西城区菜市口西北角是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的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2017年9月,这片“黄金宝地”在政府斥巨资拆违、腾退后没有变成写字楼,而是建成了森林公园。步入其中,树木繁茂,野草蓬勃,虫鸣鸟叫,不绝于耳,几乎让人忘记身处闹市。

  对疏解腾退出来的地块,该绿的、能绿的都要先绿起来。北京市将近些年拆迁腾退出来的5200余公顷土地专项用于留白增绿,占到腾退土地总量的一半多。仅2018年全市就完成留白增绿1600公顷。

  像广阳谷这样“近自然、原生态、多物种、多功能”的城市公园,北京已建成20多处。曾经被违建、污染企业、低端市场占据的土地空间,变成了城市中的一个个“林窗”,为市民带去夏日的清凉和都市楼宇中的森林美景。

  让森林走进城市,正在一步步实现。

  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擘画了未来北京市域“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绿色空间布局。未来,新造林与原有林地将连接成片,一片片蓊郁苍翠的林海拱卫京城;以水系和道路为纽带,一条条绿色廊道将连通曾经的“生态孤岛”,森林与城市逐渐融为一体。

  到2022年,北京市域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5%,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2%,接近发达国家大都市的水平。

  从沙尘漫天,到森林进城。不断拓展的绿色,平定了风沙,染绿了原野,装点了街巷。绿,已经成为北京的城市底色。当年的沙漠化边缘城市,正在大步迈向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来源:人民日报

收藏